刘氏伍忠堂草谱记 贡之桃江故族,刘氏殷然于宗,谱未立。为念虑夫,蹈于苏氏明允,所谓六行之失者,诚敬其所先务也。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锡通赐,做孝顺的孩子,才会得到幸福)。贤哉,其十八世孙讳一周、一能者,每当雨露思及祖考源流,究其源乃出自唐季翔公,任闽之建州守,遂家焉。传之十二世孙广传,为虔之瑞金令,留居于邑之堂背。太君马氏生子九,杨氏生子五,共十四子。其十三房支繁虽孜,惟第九子名巨江,字汉九公者,生子九,未有派行字讳,祗以数目之次第名之。同居福建汀州武平县邱留里江背坑。而五至九又徙散无征,惟一二三四俱徙于桃江,千一与千三之裔徙潭庆,千二之后徙小江企岭。人多星处涣散未合。惟—周、一能相去不远,聊订草谱,尚未付诸束梨第存以待后人之详焉。(按:千四公传衍三子,长有德,次原德,三明德。有德缺传,明德仍居武平,原德生子三:孟迪一、仲迪二,季迪三早丧。孟仲则徒于赣之安远县黄乡三角。迪一生子五:德祥、德受、德备、德敬、德仲。迪二仅生德万。德祥子孙并迁于信。德受有子二:长一富迁于粤之南雄;次一贵仍住安远。德备夭。止惟德敬亦生四子:长一忠,三一周,四一能。子孙现居信之草岭小河等处。次一旻则居于保昌南大坊。德仲生子三:一通、一清、一深。深早夭;通、清二裔或徒信或徙雄,不一其地。德万子四:一隆、一仙、一斌、一诚。隆、斌、诚仍在安远;仙亦徙于信,厥后不能悉举。一周生本端、本正,端生传华,号麓轩,生芳瑛、芳璞、芳琢。正生传德,号秀轩,生芳涧、芳须、芳洋。俱颖悟聪明,特达超群。一能生本兰,兰生传浩,浩生芳鸾、芳凤、芳柏、芳禄。皆轩昂继志,卓荣迈伦)。虑宗枝繁衍散居不等,苟失其祖系,如木之无本,水之无源也。余因馆于里中韩氏,一日刘君传浩偕侄来告曰:思其祖祢恩德难守,烦先生一言序之于谱端。虽未体欧苏之格,亦可为后人重新之式也。余考刘氏始祖翔公至传浩竹林,正二十一世矣。尚能推思祖本,岂非贤哉?子又何敢吝一言乎?遂援笔书之,亦以俟刘氏之贤而后起者。 时 大明正德乙亥(1515年)夷则月 谷旦 邻塾生螺川文水萧云从 撰 同郡竹轩曾正道 忝阅 嗣孙芳瑛、传浩、芳须 秉笔 刘氏伍忠堂初修族谱序 从来国必有史,士庶家必有谱。有史则知历代帝王兴废存亡之事,天下忠臣烈士之功;有谱则知支源派流之裔,尊卑昭穆之序,以别亲疏之义,使后之子孙知其谁系、某公之派、孰为某氏之祖也。 虔之桃江刘氏,称为巨族久矣。上自翔公以来,九代五忠,彪炳宋史,且生殁葬所迁移居址,皆可考证,岂若妄希华胄(huá zhòu华夏后代,指汉族)支紊派舛(chuǎn错乱)渺不可恁耶。按其始祖,翔公原江南徐州沛县,而肇基于闽之建州者,盖因官为家也。遽传十一世其子孙已为福建古处矣。至十二世广传公为瑞金令遂居公瑞之堂背。再传第九子,名汉九者,又由瑞归居汀州武平邑邱留里江背坑。汉九公生九子,闽之俗以郎为称,曰千一郎,千二郎,千三郎……各四郎固黄所出也。千五郎至千玖郎则温所出也。五公迁徙不一,未能详考。至一郎之子名友壮为武平教谕;二郎之子名友权,元至正间为汀州守将;三郎之子名友诚。四郎之长子名友言,民元转运使,因督粮运海没于巨浪。次名友仁。友壮之子曰迪元,补邑禀生。友权之于曰迪清,友诚之子名迪亨,亦补邑禀生。友仁之子:长迪一,次迪二三。迪三缺传。其同居于武平者,且四世矣。殊友言粮米失陷,祸逮亲支,以致流离奔窜不能保聚。迪元回瑞金堂背,迪清出居会昌,迪亨奔安远龙泉堡上甲。迪一迪二同走安远之黄乡三角邹陂湾焉。 迨明洪武辛未,迪元贤嗣均文先生登进士,乃寻访一脉。由是四公之子孙涣而复萃,编立宗谱。无如析居靡定,谱随散失。正德乙亥,芳瑛等思及人稠地异,瞿其愈适愈疏,致失根苗,遂倩庐陵洋渡曾正道约为草编。但本支未集,难免里一漏万。今谨守、谨冕、慎忠、慎腾诸公,勤为采访,穷原溯本,支干亭亭。不数月而已蔚为成书。庶几(有幸)父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序。孝第兴而家声振,纪纲宏而风俗美也。 余与荣春子亦叔宗支于南丰先祠,刘君等诣告其由,命予序之。予虽不敏,爰薰沐而为之序。 时 隆庆五年辛未(1571年)季冬之吉 赐进士第礼部观政主事 年家弟吉水泥田见台曾同亨 拜撰 螺川洋渡水拔贡生曾仕宸 敬书 谨守 慎忠 嗣孙 编次 谨冕 慎腾 刘氏伍忠堂二修族谱序 虔桃江城之西南相距四十里,著姓曰大原氏,氏有塾曰“云松精舍”。余尝设帐于此。一日节值花朝,春风乍扇,花信逼人,寒威觞体。呼童拾骨出而煨诸生罢尹唔亦环炉而侍。 忽刘君慎宁偕龙陷(讳尔梁)德诚(讳尔信)直诣前告曰:“吾族家谱创自先代,倚卸昭文公不数传而旋夫。正德乙亥,先人芳瑛等仅为草编。西至隆庆辛未巢纂成帙,付诸剞劂,俱属令先祖辈而成。兹历岁既久,更遭春伤,敢乞为我新之吾宗似亦有缘,又幸新于先生之手也。”余随接阅,果出于宗公之手也。者采慨五忠家乘,已经吾曾之三手而涉四世矣,扣其年百有余岁。刘氏洵为贡之故家者也。于是黾勉膺命,反复搜寻,严加考订,即旧系以更新正,以续其阙,登其无,书其散,合其离。俾后之来者一瞩目间知前人。人所以振奋而大家声者,何如且使子弟知所以立身行己求不失于前人可也。岂徒夸门第而务荣耀哉。第其中有举载未备者,听后忝孜以实其空庶,使亲疏相厚薄,患难相轸恤,吉凶相庆弗,贫富相周济。居虽远而往来密,人虽多而名分存。不至如涂人之视碓在斯举。昔吕公和叔云:天下万物同一气,万人同一身,谱为族修,无非自隆其本耳。至于先世节义名臣、理学名家、文章经济照耀青史,则因不容赘矣。 不妄谫劣庸才,聊摭俚词以序之。若夫润以珠玑,则在天禄阁之君。 大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丙午岁三月己巳 谷旦 庐陵淳化洋渡宗圣公裔庠生曾子志 敬撰 刘氏伍忠堂三修族谱序 宗谱何为而作也?古先圣人欲使天下后世知其本源之所自出,辨其支派之所由分晓,然于赐姓受氏别生分类之大义云尔。三代以上去古未远,姓氏无多迨。其后,或以王季字为氏,或以官爵为氏,或以职业为氏。如:鲁有臧季,齐有高国,晋有董史。虽义类各出,而渊源所自统系易晓。汉唐以后,疆宇日扩,民物益繁,其中得姓受氏,神异征应中不绝书。他如假借天潢千有余年,真似莫辨。宗谱之作所为至急而不容缓,所关甚重而不可轻也。 桃江故家刘氏,世居企岭田心塘等处,其嫡祖继自后唐。翔公始祖孙父子之忠亮节义、理学经济、先代朝臣,罕出其右。今刘氏之先贤,其蜚声文学者有人;其魁磊奇杰、勇略干济、扶世立功者亦有人;其承先启后、古道自处、晓畅大义者有人;其后贤挺然特立、器局不凡、才能办事者亦有人。他如英伟卓识,各重乡邦,善处大事者,尝不知几许也。然,人材济济,予亦难以枚举,兹毅然以续修宗谱为己任。予闻之不禁悚然起曰:君家宗谱非独纪名号,载生殁,录遁葬,详配嫡,列班次,联疏戚巳也。盖忠孝必书,节义必书,善良必书,功业必书。为天地植纲常,为古今扶名教,以不失祖德宗功、木本水源之意。以予孜君家世纪,睹君家风土人物,必有鸿才应运硕彦(shuò yàn指才智杰出的学者)奋时,以仰苍圣朝。寿考作人之化,将见赋刚大之姿者,必能为五公之忠亮节义、理学经济于以照耀谱碟,昭兹来许,使百世下睹斯谱者,无不钦遵祖训,嗣守前徽(继承并遵守、保持前人美好的德行),明体适用,绳绳接武(继承),非特一门之幸,实为邦家之光。虽云宗谱即谓之国典可也。 时 皇清雍正元年(1723年)癸卯孟冬月 谷旦 岁进士例授修职郎候选儒学司训 忝外孙赖士煌 顿首拜撰 刘氏伍忠堂四修谱辨 伍忠堂谱今凡四修矣。自翔公而来,历年七百,历世三十三。有源有流,有根有支,井井不紊。且生殁葬所,迁徙里居,班班可考。每经一修,必邀当时名士如椽笔赠之记序,光昭简册,予固不复赘而亦毋庸赘。虽然不能无辨详上世虞、夏、商、周,以及汉、唐、五代、宋、元,只有字讳,皆无派行。有之自明洪武二十八年始。大祖以子孙众多,命名虑有重复,爰立派行以冠于讳,而世系因之益彰,士庶家遂遵行之。近世修谱者,动曰某祖、某派行、某某祖、某某派行,然来历不清,恒为识者所采笑耳。 吾族自均文公手订其谱,仅编派行四字“一本传芳”是也。盖取一本有二义,天下百千万亿皆起于一,所谓一本而万殊也。亲者自一本以至九族,而九族仍归一本,所谓一本而九族也。文公订谱虽遗之无存,而派行则不能泯殁。迨正德乙亥,予祖芳瑛公等,约编草帙西,续增八字“谨慎尔仪,金玉增相”是也。此十二派行,确本前祖之传衍。而“千友迪德”四字则非派行。可知非派行曷为书之,曰遽传四代,生齿尚希。而“德”字一辈,适当创兴派行之始,且四公又为分房之嫡祖,故并疑之于派行。而谱中所载实录,则仍以“一”字辈为提纲,俾不忘其初也。后世派行之异,病原于士子立名起,查其应试或用单名或另取二字为名,并不依班辈,一遇世变,谱失无稽,遂以讹传讹而纷纭错出矣。余谓凡为父母者,生子三日不必起乳名即命之以讳,待叫应之熟,便自知其为某辈中人而无改移之病也。 古云:“三十年为一世”,族谱亦限定三十年而复修。盖三十年间,耳闻目见者,事事皆所亲阅,年月甲子便于记忆,殁葬徒移易以取证,但观往事而可知矣。隆庆辛未始修,万历丙午又重修,相去三十六载谱已二修,故其世次朗如月星,明若列眉,乃由万历至崇正乙未三十余年。而鼎革之后,顺治康熙更昔七十九年,岁月深久,宗谱散失,欲求其详,不可得也。迨雍正元年,合族始有重修之议,先王父主厥事,先君子职膺纂修。非不着意采访。然苦于无征,虽有老成人略记一二第,得之者少,失之者多。试观老谱其阙年月甲子若干,其昧坟墓生殁若干。夫非历年多而宗谱废坠久哉?犹喜同事者,克殚厥心,补残序失,使百余年来茫茫坠绪照然若揭,又续增“忠亮锡宠……”四十八字,以计十六字之后,合计共六十四字,以志生生不已之意,斯诚尽美尽善矣。 然自雍正癸卯以迄于今,又历四十八年,丁益繁昌,其中自少而壮,壮而老,老而衰,得载于谱者十之一二,未列于谱者十之八九。且称名呼字,或字同而名不同,或名同而字不同,或名与字俱同,不独迁居异域同也,即其处井伍者亦仝,不独平辈之人同也,而孙与祖辈同,侄与伯叔辈亦无不同。更历十余年后,长老渐周孰考订?是版竹有缺孰补缀?是抚念及此,余所以殷殷然而有重修之意也。爰遍告族中父老。佥曰:“理宗谱,实吾家盛典,女(你)好去为之。”特邀集各房诸首事,敦请编纂修共瓤此举。 卜吉庚寅五月之朔起局于本城禾丰门外周家大屋,议立合约条规:每丁捐钱壹百文(折米一升),蛋一个,共钱十五文,以供局中诸执事朝夕之需及延肃梓离用等项。又议每领谱一部者,另办制钱五千,以为纸墨之资。 自承命以来,恐难胜任,罔不兢兢。惟取旧谱而反复寻绎,有以得其统综,识其条理。于是,厘正其已订,增补其未备。凡经五寒暑而谱事方竣。披阅之下,源流以清,世系以正,虽阐微显幽,未能导扬先烈。而披叶寻枝庶可昭。兹来许宁非吾家一巨观哉?抑吾因之有感矣。原夫修谱之意,将以敦本收族在有心者,未尝不翕然徙之。无如世有升降,人多浇漓。始而勉强俯就中则退焉,自阻终且至于废弛,以至经年累月随余徒守孤局,漠不关心,几几乎前功尽弃矣。幸而祖灵默佑,虽处淡泊而初志弥坚,清夜自思但觉不寒而栗。谱而不重修于今,也后无能修者,谱即重修于今也,更冀继起之有伟人,从而续编者。惟愿世世子孙恒以宗谱为念,休惜小费缺兹大典,当争一族之声华,勿坠五忠之令誉。诗曰:以似以续吾于后之人仁,孝子有厚望焉。 时 乾隆三十九年甲午(1774)岁天中之既望 二十九世孙邑庠生履泰 薰沐敬写 刘氏伍忠堂五修族谱序 尝思:国有史而人物于是乎著,家有谱而源流于是乎传。盖本源固必上追,而宗支尤宜下究。若族众而谱不增修,将所谓上治祖祢,下治子孙,旁治昆弟者,俱无自而分支别派,其何由而昭示乎?来兹(今后),此谱之不可不增修也。顾谱以传信不得妄有所宗,所以崇韬拜子仪之坟墓识者耻。 之若吾姓之为君,为相,前代不乏其人。要不敢妄以为所从出致蹈遥遥华胄之识。所可知者,惟府尹翔公由沛而游宦闽建,肇基于建之崇安,再世而迁汀之武平,自是以来,九代五忠,光昭史册。至十二世广传公为虔之瑞金令,遂留居于邑之堂背。而吾祖汉九忠公讳巨江则其第九子也。汉九公亦生九子,前四子系原配黄孺人所生,其子孙或居于南赣二郡,或居于南雄保昌,居处虽云星散,犹得于清明之候,相聚于寝庙之中。而温氏孺人所生五子,则移居外郡,年远而杳无可稽。今之按谱可稽者,惟是四公之子孙。而未入谱籍,实繁有徒。此诚有不可不增修者? 粤稽吾族之谱,先是均文公所定,迨隆庆辛未始造刊本,至万历丙午又经重修,自是厥后三修于雍正之癸卯年,四修公乾隆之庚寅岁,至今又阅四十余年矣。诸父老邀集四房家族,酌议五修族谱。无如二房则不与修者半,三房则难敛费者多,遂之欲合而无由悉合焉。然余等上为祖宗谋,一为子孙计,终不因人心不合遂之谱牒不修。乃于已巳岁开局于祖祠,期年(一周年)而工告竣。自是承先启后,用昭明伦饬纪之休,合族联宗不乖上下尊卑之分,爰为记其略于简端。 时 嘉庆十五年(1810年)岁次庚午秋月 谷旦 嗣孙邑增生忠枚 薰沐谨识 刘氏伍忠堂六修宗谱序 一姓之可奉为常经,极十世、百世以及於十万亿世而不容易(不能变更)者,惟宗谱为最。夫,宗何以谱?为谱者,属也,又布也。所谓属者何?谓其联而属之。一姓之尊卑老幼,皆得以勘其名,纪其年,录其事于不朽也。所谓布者何?谓其列而布之。一姓之配嫡亲疏,皆得以详其氏,别其派,定其分而不乱也。 我国家以仁孝治天下,特颁圣谕。广训一十六条,首则敦孝弟以重人伦,次即笃宗族以昭雍睦。意甚周也,法莫良焉。然其所为谆谆然以示教者,无非欲斯人之讲让型仁;革薄从厚,以爱前人者爱后昆,则笃子孙即以光宗祖,以爱一身者爱同姓,则固本正以翼王朝。吾族本盛世之良耳,亦岂有外仁孝以自立乎?抑余读序而至取之谱牒一句,又未尝不穆然于大史公之序。帝王则曰“本纪”,公侯传国曰“世家”,公卿特起则曰“列传”,至降于士庶则统而名之曰“谱”。是知谱而有之于家,则一家之彝伦以叙,谱而有之于族,则一族之世系以彰其所系,顾不重哉?倘因涣散之故,缺兹编辑之典,则是照乘之珠竟不可联而缀之也者,则是达城之璧竟不可琢而合之也者。 若我伍忠堂谱自初订公明之正德乙亥于今,盖六修矣。以予而扣其年则二百有余者耳。夫,岁阅二百而谱凡六修,故得于赐姓受氏之议,分源别流之旨悉昭然其若揭。斯征之于文可知即征之于献,亦无不知也。缅维予族出知唐尧之子,因封监明于刘,其嗣遂以国为姓焉。厥后于夏为御龙氏,于商为韦豕氏,于周为唐杜氏,至汉而仍姓刘氏。其间簪缨济美后先齐辉。诸侯不得祖者有之,大夫不得祖者亦有之,历代而不乏其人,因屈指与而难胜其数,亦秉笔焉而莫罄其书。浸假希华胄而妄有所宗,则剌讥之眙必有以知其不免。吾惟探本寻源,上溯夫祖考之所流传,知晚唐之府尹。而翔公实余开基之始祖也。遐想其时,始而托迹于江左之徐,继而筮仕于闽中之建,由丰沛而崇安。其与兄弟豳而共承建乃家者,盖因官而然也。遽传二世,而后梁德洪公以出时国守父墓而迁于汀,自是遂以汀为古处,至三世以历九世,功名垂于竹帛,勋业铭于彝鼎。伊时荷国恩而谥美五忠,固昭耀于简史而称隆今古。迨十二世广传公,为宰于虔之瑞金,留居于邑之塘背。大君马生子九,杨生子五。其第九子名巨江,字汉九者,厥嗣长有千一,次有千二,三有千三,四有千四,系黄孺人所出;而温氏所生千五、千六、千七、千八、千九,其椒衍瓜绵,非曰不盛,特散居异域,采访恒苦于无征兹之按籍可考。惟是一二三四数公之裔,所以志同道合,殷然于修谱之举,亦惟是四大房之子孙。由是鸠工印卷,按部就班,率祖率亲,别三族而九族,因以之睦,统上统下,敬五宗而六宗。因之亦湮父子其有亲矣,夫妇其有别矣,长幼其有序矣,而于尊祖敬宗睦族之道,殆亦无少愧欤。 予不敏,猥承纂事之任第,上命难辞,开谱局于丁酉之十月,凡三阅岁而斯谱乃成。用不鄙谫劣,聊摭芜词以弁其首,后之览者,其亦如六修之家乘起于何年何月始。 时 道光十九年(1839年)岁在己亥孟冬月 吉旦 嗣孙儒学邑库生宗义薰沐敬书 刘伍忠堂七修族谱序 予族家乘阅七修矣。肇修于前明隆庆辛未万历丙午,续修至我朝开国,垂七十余年。前辈诸君子始以雍正癸卯编次成帙,自乾隆庚寅、嘉庆己巳、道光戊戌复历三修。咸丰年间,广西发逆揭竿而起,流窜奔逸,所过郡邑,家无完户,户无完丁。凡吾族之散处于虔州、庾岭等处者,或近匿或远逃,已不胜流离颠沛之苦。而桃江贼尤久据围九月城不下。援兵至,贼众始溃。嗣是往来冲突,争战频仍,小江草岭祠宇半为灰烬矣。当此族姓凋残之候,诚有目不忍见,耳不忍闻,口不忍道者。乃国运方兴,不数年间扫荡群寇,吾族虽素称繁庶而兵燹余生,佥以为伤残过半矣。庸讵知保全无恙者二居八九。呜呼!其为子孙朴厚不没入数中耶?抑若祖或宗在天呵护之灵阴为之相耶?不然则且休矣。不能族,乌乎,联不能联,乌乎,谱既不能修,胡为者?幸而族中人犹得于烽火之余,保首领而复睹升乎之象,迄今生齿之数日增,户口不多亚于畴,昔予等有志增修。爰于光绪辛巳(1881年)二月望日开局于虔州东外世德公所,越四寒暑而谱乃成。至若溯源于翔公,分房于江公,江公子九人其有未合修者,先人序中已朗若列眉,兹不复赘云。 皇清光绪十年(1884年)岁次甲申仲夏月 谷旦 礼部进士 例授文林郎谏选知县 嗣孙志谦 薰沐敬撰 刘伍忠堂八修族谱记 予族有谱由来尚久矣。肇修于前明隆庆辛未,续修于万历丙午,前清雍正三修,乾隆四修,嘉庆五修,道光六修,光绪七修,迄今则八修矣。 前辈君子,历叙水源木本,昭穆尊卑、衣德绍闻、弓裘继志、理学名臣、仁人义士、奇勋勒于、鼎钟大节、昭于史册罔不綦祥且备,予等无庸赘述。惟此次重修谱帙,较前数修为更难者。自辛亥开局以来,八月间武昌起义,光复汉族。吉赣庾雄相继回应,满汉战争,兵连数月,谣风四起。人人有身家性命之忧,此时势之难也;前代货物价廉,筹办甚易,兹则纸张笔墨诸费较前修而增其倍,兼之数年荒歉,吾族中之谋食四方者,十居六七,故派抖丁银缓不济用,此集费之难也;梓人刷谱按盘计算,议价订约亦甚详明,乃凑价者三停工者再,未及二年三易梓工,此雇工之难也。同族君子知其事之甚难,不敢稍畏其难,竭力维持,互相劝勉,锯绳足以断木,水滴足以破石,有志竟成,责无庸诿。所以光复之时,坐局者如故也。费用支绌另筹以足其用。梓要停搁另雇以完其工。岁易三载,时隔两朝,鸠工告竣。诚全族之幸福也,非祖宗呵护之灵胡以致此。 予等忝承编辑,不辞谫陋,遂操笔而记之,俾后之览者,知八修家乘起于何时,成于何日云。 中革民国二年(1913年)旧历癸丑季春月 谷旦 宠镒 裔孙 瑞清 薰沐敬撰 宠楫 刘氏伍忠堂九修族谱序 苍苍者天,吾不知其为天也,有日月星辰照耀其间,吾是以知其为天焉;茫茫者地,吾不知其为地也,有山川草木表现其上,吾是以知其为地焉;蒈蒈[kǎi]者人,吾不知其为人也,有手足耳目生活于世,吾是以知其为人焉。夫,天、地、人三者,古人所称“三才”者也。天地诞生万物,人为万物之灵,有天斯有地,有地斯有人。故人堪舆天地并称,与万物争长,虽然天地之形态,若虚若实,永现不灭人类之种族,或存或亡,演变莫测,惟具孝心、富有民族思想、国家观念者,始克兢存于世界也。 今夫世界人类非不多也,若黄、若白、若红、若黑、若棕色各种皆备,而其族类之蕃衍,则非精于人类学者笔难殚述,然至现在其能独立生存于地球上者,惟黄白二种,余则不堪问矣,可慨也。夫,吾国人类胥为黄种,而其中又有汉、满、蒙、回、藏、黎、遥等族之分,然其人数,则汉族为特多,非独国内各省,蔓延殆遍海外欧美各洲,实繁有徒亦盛矣哉。顾吾以为汉族之盛固有其悠久之历史焉。盖自黄帝战胜蚩尤于涿鹿之野,优者胜而劣者败,蛮夷之族遂受天演之淘汰。此黄帝子孙所以独萄盛于中原也。迨吾邦公起自布衣统一中原,践祚曰汉,域内人民悉归于汉,传统数百载。有史以来历代帝王未有若是之盛者,汉族之盛良有以也。 黄帝而后人口日繁,姓氏遂分。溯刘始祖,帝尧第九子源明公是也。初为伊耆氏,后封于刘遂以为姓焉。自是厥后一脉相承,丰功伟绩史不绝书。到汉乃益著,汉高帝邦传十二主,号为西汉,光武帝秀传十二主,号为东汉。弘公之子备登位曰昭烈帝,号为后汉,昭昭在人耳目。其它封王封侯,彬彬辈出,汉书蜀志载之,綦详无庸赘述。后汉以来,青史传芳,名垂不朽者,代不乏人。宋之五忠彪炳史册,吾族堂名实原于此古之贤哲。思其宗族之所由来,支脉之所自分,溯源穷本,编立宗谱,于是历代源流世系昭然若揭矣。而草泽之民,俊杰之士,其生居殁葬与夫忠孝节烈,宦游交宠,可颂可歌之事悉有记载焉。 然则国有史,家有谱。史以记国家之大事,谱为人民之实录。谱与史二而一,一而二,关系于国家民族,至为重要也。吾族有谱明隆庆五年始,每届三十年修一次,今为九届矣。夫,吾族固广传公第九子巨江公一脉相传之后代也,推原其始抑亦源明公之苗裔,汉室帝王之世胄,证诸史乘彰彰可考,乃前谱所列世系不及于汉,仅及于唐代之祥公,而祥讹为翔,复以宋代相隔数世之德珙公与其子月清以为祥公之子。颠倒错谬孰有甚于此者,揆厥原由,盖当元明之际燮乱迭出,颠沛流离,徙居靡定,谱牒散失无从考证。故第一届谱探访听得不无舛谬。观其谱序,慨可想见后世修谱,因袭敷衍,以讹传讹,时至今日,若不正本清源,继往开来,是犹避乱桃源者不明世系,不知有汉也。何民族思想、国家观念之有哉?故将源明刘氏一脉传下世系,刊诸谱端,比前所有清晰良多矣。且前共修斯谱者,仅千一、千二、千三、千四四公之后裔,千五以至千九公散居异地,无从联络,未曾加入。今则千五公后裔亦有参加者,是本届篇幅又已别开生面矣。 今者中国抗日已逾四载,战云弥漫,遍于欧亚,遭此浩劫。惟愿吾人各本孝心,共赴国难,盖吾人之国家,祖宗之产业也。惟有孝者始能敬祖尊宗,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保护其民族,巩卫其国家。所谓民族思想,国家观念,皆原于孝之心理也。诗云:孝子不匮永锡尔类。然则吾种族愈炽愈昌,何患不与天地其荣,与日月争光哉?予村居无事,奉长者命之襄理纂事,自惭谫[jiǎn]陋(浅陋),扪诸腹笥(sì,指肚子里的学问),点墨无存,姑将其所欲言者,书以为序。 时 中华民国三十年(1942年)岁次辛巳八月 谷旦 广东省立南雄中举校广东西北区地方警卫队干部养成所毕业 历任南雄县立第五高级小学学校校长 广东地方警卫队南雄县第二区管理员 省委南雄县第三区第五乡田亩陈报处主任 南雄县政府技师科员等职 一旻公房后裔 念新翼铭谨呈撰 刘氏伍忠堂十修族谱序 刘氏五忠堂族谱至今已是第十修了。祖德宗功,世系源流,在一至九修族谱序言中有明确的阐述和详尽的记载。本届谱序不因循守旧,抄袭重复,修谱的意义和族谱的作用,燕辉先生丙子春月从台湾写来颂十修族谱的光辉诗篇:“九房儿女尽知几,细纺春华织锦衣。枝茂花荣绵帝胄,文光武蔚拓邦畿。龙腾阔海风云壮,凤叶清音角羽飞。业展宏猷扬祖德,十修族谱纪瑶徽”进行了高度集中地概括,也不必赘言。国有史,家有谱。史书国家大事,谱记宗族脉络。正由于历代先哲为其后代子孙留有族谱这份宝贵的遗产,其后代子孙的心目中才有祖宗这本谱。不修族谱,就是数典忘祖。 刘氏是中华民族的大姓之一。据一九九五年一月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刘》考证,在当今中国人口最多的李王张刘陈五大姓氏中,刘姓位居第四,人口占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五点四,约六千万以上。中国民间有句俗语叫“无刘不成村”,形象地反映了刘姓人丁兴旺,分布广阔的特征,汉武帝对西域用兵,击败侵略成性的匈奴,使中国的疆域得到大规模的扩展,为以后我国的疆域奠定了基础。这是我们的祖先对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进步作出的特殊贡献。刘姓是我国历史上称帝最多,立国时间最长的姓氏。称帝者六十六人,共历时六百五十多年。西汉初年,高祖邦公在灭了异姓诸侯王势力后,立于誓约:“非刘氏不王”。从此,刘姓进入大发展时期,成为中华民族的洋洋大姓族。 我们的祖先最初聚居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河北、河南、山东、山西和陕西等地。以后,在唐末黄巢大起义,南宋靖康之变,元代蒙古人和清朝满族人南下,中原地区陷入长期大动乱的年代,为避战乱,大批南迁。百二十七世祖祥公就是在黄巢大起义爆发后南移至福建汀州宁化县石壁洞立业的“入闽始祖”。宋末开七公是“由闽入粤”的开基祖。第九修谱序中关于“……祥讹为翔,复以宋相隔数世之德珙公与其子月清以为祥公之子……”这一段世系的考证是正确的,十修给予充分的肯定。今后我伍忠堂一律按九修先誓认定的世系源流往后传衍:帝尧九子源明公为我刘氏第一世始祖。传至开七公属百四十六世祖,广传公为百四十七世祖,巨江公为百四十八世祖。巨江公以下裔孙按先祖订定的字辈派行顺序,代代相传。至于两广闽赣四省宗亲在葬于广东兴宁岗背榕树下的开七、广传二公祖坟墓碑上刻文曰:“始祖开七刘公墓”、“二世广传刘公墓”所言世系,只是由于世远年湮,子孙众多,为区分远近疏亲、支派族属,南迁后在江南各省区居位立业的刘氏后代子孙认定的世系。历代各谱尊称源明公为第一世始祖是指刘氏总世系而言,尊称开七公属一世始祖(中代)是指其近代裔孙认定的分房世系而言。二者并行后传,无混乱世系之嫌。 我伍忠堂族谱,草创于明代正德乙亥岁(1515年),初修于隆庆辛未岁(1571年),重修于万历丙午年(1606年),三修于清代雍正癸卯岁(1723年),四修于乾隆辛卯岁(1771年),五修于嘉庆庚午岁(1810年),六修于道光己亥岁(1839年),七修于光绪甲申岁(1884年),八修于民国二年癸丑岁(1913年),九修于民国三十一年壬午岁(1942年),十修于1996年丙子岁,自正德乙亥岁均文公手订草谱约编至今岁十修,已历时四百八十一年,一修至今也四百二十五年了。修谱是一项艰巨浩大的编纂工程。在我伍忠堂修谱历史上,数届遇上战乱年代,修谱时间的长短各不相同。其间,第四届用了五年才修成。第六届三年。第七届遇上太平天国起义,四年。第八届正值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三年。第九届适逢八年抗日圣战,历经了四个寒暑。它的后期,日寇军机侵袭,警报频传,为安全工作计,遂将谱局从信丰县城的刘氏一本祠迁至广东南雄大坊榕树下,谱乃告成。当年的大坊榕树下是个住着许多大户人家,殷实富庶,人才辈出的大村庄。一九六六年丙午岁,广东修建孔江水库,榕树下一旻公本宣房的子孙,便在政府移民措施中迁徙到南雄县所辖区城内的界址河毛,杨木塘,马芫长坪里,新龙塔下新村,南亩禾稿塘,水口深水,乌径腊里寨新屋子,孔江黄龙排等地居住立业。昔日的榕树下已不复存在。 第九届族谱是五大公房合修的。十届也集千一、千二、千三、千四、千五诸公嗣孙而合修。千六、千七、千八、千九四大公房嗣孙星居全国各地,无法联系,所以未来合修。为进行实地考证,拜谒我刘氏总祠和祖墓,缅怀祖德宗功,十修族谱理事会组成一个九人小组,于农历八月初五日前往广东兴宁冈背榕树下,拍摄总祠和开七、广传二公祖墓。总祠是清代康熙三十九年庚辰岁十一月二十三日子时由广东、广西、福建、江西四省宗亲联合将本宗私屋改建为大宗祠的。每年约限祭祖坟先一日正月十九日祭祠。始祖开七公葬于距总祠五华里许的高车头黄蜂嶂下,行山象形,巽山乾向。祖妣龚氏葬夫墓东侧上方百米处,祖妣黄氏葬夫墓西侧上方百米处。三座祖墓成鼎立之势,蔚为壮观。祖墓明堂正前方绿水长流,开阔平坦;墓后重峦迭嶂,奇峰独秀,实为吾族发祥之风水宝地。每年约限正月二十日登坟,合族众祭。二世广传公原葬瑞金三角塘背龙形眼睛穴。一九九〇年迁葬于兴宁冈背榕树下屋背刘氏总祠后约五百米处的高山之麓,气雄雄伟宏大,也是吾族“一脉宏开十四房”的风水宝地。在实地拍摄的总祠和祖墓照片,将刊于本届谱牒之上,供我后代子孙瞻仰。为使后代睦族联宗,往来方便,十修族谱刊有居住在南康东山奎角上的千四公房一忠公嗣孙章燕暨夫人彭邦柳绘制的各公房后裔居住地分布略图。还辟有大学毕业生和县(团)以上干部光荣册,首事芳名录和捐资鸿名簿。并配以名人玉照,使之图文并茂,别开生面。 本届递增了由居住在信丰乙口雷公山的千二公房一海公派下凤廷房嗣孙翼诗和高桥企岭祠堂高仙溪房嗣孙鸿清名富财共同提出并经理事会认同的“英才蔚起,龙腾凤翔”八个吉祥的汉字作世系派行,以志我伍忠堂后代子孙不停息地生育、繁衍、发展、壮大之意。 千一、千二、千三、千四四公嗣孙原在信丰万隆田心塘共建一大宗祠。一间内进三栋,日久圯毁,当地族长锡全发起修整,未竣而卒。族长锡经承其遗志继续修理,阅数寒暑仍未完成。亮成翁家资富有,热心公益,不忍坐视,一面解囊相助,一面邀集族内英俊遍向各房捐资乐助,并依原有牌位摊款资助斯祠修理始克告竣。九修族谱就是在民国二十九年岁次己卯十二月庆祝修复宗祠盛典之时议定而发起的。一九六八年戊申岁七月初四日午时不幸起火,经千余人抢救达三小时之久也无济于事,最后烧成灰烬,化为乌有。起火的原因是当时在大集体制之下,生产队集体养猪,小孩在宗祠内烧火煮肴喂食猪而引起的。要重建斯祠,只有寄希望于伍忠堂后代子孙了。 本届修谱宗旨之一是在九修族谱的基础上,不论居住远近,公房大小,鸿丁多少,凡我巨江公派下传衍下来的裔孙,力争全部参修,百分之百地造册入谱。遵照家训“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的教导,对于极少数因病或事而生活特殊困难交不起鸿丁费者,准其人谱。但对于有能力而不交鸿丁费者,则一律不入谱。九修族谱七十三部,十修增至百七十一部。本届不按鸿丁数平均分配族谱,而是按鸿丁多的公房要照顾鸿丁少的公房,大村庄照顾小村落,平原照顾山区,城市照顾农村,居住集中的地方照顾居住分散的地方,对于居住在山高水深,交通不便之地的公房后裔,即使鸿丁很少也要分发一箱族谱的原则发放。这样做上可尉祖宗,下可迪后昆,使我伍忠堂高尚的品德,崇高的精神,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兹撰本篇为序,以志纪今。 一九九六年丙子岁十二月 日 谷旦 千二公房 一海公派下 翼诗拜撰 雷公山凰廷房嗣孙 大学生 注:古时候“谷物丰收”时,就是最好的日子,所以“谷”有象征“吉”的意义,故称“谷旦”就是好日子的通称。